刻木牽絲 木偶頭雕刻
文圖/包芳芳 “太極陰陽。五行萬象。長生供養。五倫綱常。英明圣君。萬國安康……”提線師傅們一邊唱戲一邊嫻熟地在幕后操作著木偶,一個個木偶在臺上或跑或跳,或揮刀弄槍,或盤腳打坐;哭的時候會掩面而泣,笑的時候也會仰天大笑,喜怒哀樂盡收眼底,惟妙惟肖,令人嘆為觀止。
“刻木牽絲作老翁,雞皮鶴發與真同”。這首唐代李隆基的《傀儡吟》,寫的又是木偶戲制作的場景。
在文成,木偶戲被稱為小戲,真人演的戲為大戲。據史料記載,文成木偶戲由明初經泰順傳入,與泰順木偶戲同出一源,多為提線木偶。文成木偶戲,有著較為廣泛的社會群眾基礎,現有大小木偶劇團十五六個,木偶頭雕刻也因之獲得了一個較好的生存發展空間。百余年來,文成木偶頭雕刻藝術與傳統戲曲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共生關系。民國期間,文成各地木偶演出頗為興盛,特別是過年幾乎村村有木偶劇團演出,隨著劇團的增加和演出的頻繁,木偶頭雕刻技術也逐漸產生和發展。
夏念文師傅家是“木偶世家”,從爺爺那一輩就開始演木偶戲,爺爺傳給父親,父親又傳給他。夏師傅還有另一個身份,那就是文成縣木偶頭雕刻的非遺傳承人。當我趕到夏師傅家中時,他正在整理木偶,因為一些木偶在演戲當中,不小心被雨水打濕了,他需要將木偶一一整理出來,掛于繩上晾曬。當我看見這些形態各異、衣著華麗、活靈活現的木偶時,我無法想象這些都出自夏師傅的手。
夏師傅說:“很小的時候我就會制作木偶了,那時候,我爺爺和我父母都會做木偶,從小看多了,就會拿著工具去刻,刻多了也就會了!蔽覇査骸澳菍ψ约鹤龅牡谝粋木偶有印象嗎,做出來的木偶有沒有受到大人們的肯定?”
夏師傅回憶道:“第一次做,總有不像的地方,但總體還好,爺爺和爸爸看了還比較滿意。那時候,玩的東西少,所以有空的時候自己就在那里刻!毕膸煾嫡f,如今,他們全家都會做木偶,從木偶戴的頭盔到穿的衣服,包括木偶的手腳、胸腹,他們都會做。在他的印象當中,奶奶是制作龍袍的高手,她的繡花針仿佛長了翅膀一樣在繡布上上下翻飛,不但繡得快,也繡得特別好,縫制的木偶衣裳色彩絢麗、圖案精美。木偶藝人們對木偶存著一股敬畏之心,夏師傅說,木偶的衣裳都是用嶄新布料做的,因為木偶戲的表演常常用在還愿戲上,做好木偶就是對心中信仰的尊重。制作木偶用的材料,如木偶盔帽上的珠子、人物上的頭發和布料就要坐船到溫州,再走到五馬街去買。
木偶的整體造型由盔帽、頭部、胸腹、四肢、服裝組成。夏師傅邊比劃著木偶的五官邊介紹,最難做的是頭部,其雕刻工藝復雜,要做到刀法熟練,雕刻流暢,造型生動。夏師傅有40年雕刻經驗,做一個木偶的頭部也需要一天的時間。在他的地下室,擺滿了雕刻木偶的工具,有刨子、直刀、圓刀、錘子、角尺、電鉆、油漆刷、海綿塊、毛筆等。
文成木偶頭雕刻以京劇臉譜為依托,木偶戲人物的造型、形態進行再創作。
說起木偶的制作流程,夏師傅拿住就近的一個木偶頭進行針對性地介紹,制作木偶頭工序復雜,開坯、定型、細雕、補隙、裱紙、磨光、刷泥、上粉、繪臉、蓋臘等十幾道工序手藝人都要掌握。開坯前要先選材,主要用到的是樟木和梧桐木,樟木有香味加上不易蟲蛀,軟硬適中適合雕刻,但對他而言樟木太重,所以他更喜歡梧桐木,梧桐木輕便,制作起來的木偶頭也易保存。夏師傅說,自己木偶戲班里的兩個裝木偶和衣服的箱子就是梧桐木做的,放在里面的東西不易受潮,而梧桐木中,野生梧桐木質量最佳。
一棵梧桐木可以制作好幾個木偶頭,小塊的木頭用于做小旦,大塊的就用于做生、凈、雜等角色,開坯的時候需要將木頭劈成三角形木坯,光滑的一面用于面部雕刻,兩個角做耳朵,將木坯分成三份,留三分之一做脖子,雕刻木偶頭注重五形(眼、口、鼻、眉、耳)、五骨(眉、頂、顴、額、頦骨),而木偶頭的面部雕刻按“五形三骨”比例在面上做點,五形為兩眼、鼻子和嘴巴。三骨為眉骨、顴骨和下頜骨。
夏師傅的習慣是從鼻子入手,然后按順序刻下來,后刻耳朵,男的耳朵會刻得大點,女的耳朵就會刻小點,基本上以點代替,因為女的木偶要配戴耳飾或發飾。第三步是定型,根據角色刻出大致輪廓,接下來雕琢細節,加深五官輪廓,要反復琢磨劇中人物性格,文成木偶頭像豐富多彩,臉譜多達幾百種,根據人物的不同行當身份,分成生、旦、凈、丑、雜五大類型,不僅是生、旦、凈、末、丑各具一格,即使是一擔木偶中的10多個生與旦,也具不同形態,只有經過深思,刻的時候才能突出人物的氣質。
下步,再用砂紙拋光,木偶頭如果發現有縫隙,就要用黏土補隙,將有縫隙的地方填平,然后裱上一層棉紙,用筆輕輕沾點膠水就可以黏上,裱紙的目的是防止木偶頭開裂,施以拌過膠水的黃土漿,這個步驟需要刷上十余次,每次是等陰干后重復刷。再次修整拋光,之后開始上粉底,粉底是一種白色粉末攪拌成的泥漿,均勻刷在木坯上,多刷幾次,刷到光滑平整為止。下步是繪臉,參照京劇臉譜畫好眉毛、眼睛、嘴唇等,最后蓋上一層蠟,保持光澤,讓木偶看起來光彩照人。所以雕刻好一個木偶頭不是簡單的一件事,特別是剛開始學刻木偶的時候,手上挨刀那是家常便飯。
看著眼前個性突出,色彩和諧的木偶頭,我在驚嘆于夏師傅鬼斧神工手藝的同時,也無不佩服手藝人吃苦耐勞的工匠精神。這么好看的木偶,那他(她)的身體是怎么制作成的呢,掀開木偶的衣領,一看是竹篾制作的。
見我對木偶非常有興趣,夏師傅指著木偶的上半身說道,木偶的身軀分上腹和下腹,這兩個部位主要由竹篾編織而成,編織的方法就類似于編織火籠,上下腹之間用布片銜接作為腰肢,上腹頂部留一個圓孔,以便安裝木偶頭。動作簡單的木偶配有12根線,耳朵上方兩條,胸窩正上方一條,背部一條,這四根線的作用是保持木偶的身體平衡。手腕、手肘、腳線各兩條,另外手指線兩條,手掌線一條。動作較多的木偶有29根線,如孫悟空,動作豐富,提線安裝也就越多,木偶動作表演得也就越細膩,藝人們操作起來也越難。所有的提線都集中在一個線板上,藝人們通過提、搖、撥等手法讓木偶動起來,在舞臺上展現人生百態。說著,夏師傅現場就提起線板上的其中三根線,給我表演了木偶用手操控道具,只見木偶行動起來靈活自如,形象逼真,讓我驚嘆不已。
小時候,學校一放假,夏師傅就會跟著爺爺和父母到各地演出,最常去的地方是泰順、平陽、蒼南,甚至是福建,差不多有20多個臺基。夏師傅口中說的臺基,就是演出的地方。正因為他從小看多了,所以他自己也會演木偶戲,至今唐宋關于木偶戲的戲本他都會唱。他說,整本戲就有五十多部,一本戲差不多要七八天唱,短的戲就有七八十部。在他的記憶中,小時候木偶戲非常受歡迎,戲臺下看到的都是黑壓壓的人頭,特別是老人、孩子和婦女最多,因為男人大多出門打工去了。
那個時期,因為沒有過多的智能產品,村里人只要農閑時期都會請木偶戲團演戲,戲班子差不多從正月一直演到4月,4月春耕后,戲班子又出門,從5月又演到9月,每天兩場,雷打不動。9月到12月的這個期間就會去吹嗩吶和唱戲。見我眉頭緊鎖,存有疑問,夏師傅繼續解釋道,農村里有個習俗,辦紅白喜事的時候會請嗩吶鑼鼓班子表演。對農村人而言,能演木偶戲是一個了不起的手藝,在他十多歲的時候,一個篾匠要是一年能掙個300元,那可是了不起的事情,而演木偶戲一年的收入就可頂篾匠師傅好幾年的工資。演木偶戲的收入雖不算富裕,但戲班子里的手藝人們衣食是無憂了,所以村子里給他上門講親的人也特別多,19歲的時候,他就成家了,自立了門戶,那時就一邊雕刻木偶,一邊外出演木偶戲。
夏師傅介紹,他是35歲時才正式開始在家專門刻木偶頭的,生意好的時候,一年可以賣出8條戲擔。一條戲擔就是60個木偶,有一年來了一個廣東客人,一下子就買走了上百個木偶,說是要賣給外國人,F在物價上漲,一個木偶頭的價格是300元,要是眼睛、嘴巴會動的木偶價格就要高很多,差不多要1000元。
想起過去的輝煌,夏師傅滿臉笑容!夏師傅很自豪地告訴我,自己弟弟也在鹿城成立了木偶劇團,小有名氣,而老父親80多歲了至今還在演木偶戲。
我在想,正是因為一家人骨子里的喜歡,夏師傅的木偶頭才會雕刻得這么活靈活現。在他的手中,一塊木頭,一把刻刀,雕出了一個個眾生相。
木偶們在藝人們的操作下在臺上演繹著喜怒哀樂,演的是古今戲,窺探的卻是人生百態。
離開時,夏師傅滿臉憂愁地說,現在看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了,買木偶的人也就越來越少,由于木偶戲前景不好,年輕人也不愿意學這門手藝了。木偶戲也罷,制作木偶也罷,都越來越邊緣化了。生活的壓力,也讓他感到有些力不從心。